11月3日,人民日报在“学习强国”中发表一篇名为“书法应有正大气象,不媚俗、不取巧”的文章,众多网友点赞,这当中也包括杨再春先生本人。
文章中说:书法是精神的外化,品位有高下。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让书法彰显正大气象,体现时代精神,已经成为当下书法界的共识。
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杨再春在多年对于书法的探究中,始终以“守正创新”作为自己的准则。
今天就让我们欣赏杨再春临习书写过的“中正”作品
柳公权所谓的“心正则笔正”
点击 图看
杨再春 临 柳公权《神策军碑》
黄庭坚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点击 图看
杨再春 临 黄庭坚《诸上座帖》
点击 图看
杨再春 临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
这些都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舞文弄墨之趣,更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
颜真卿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承载了书家的情感与气节
点击 图看
杨再春 临 颜真卿《祭侄文稿》
正大气象的生成,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承载体,中国书法不只是技术,而是文化。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大家是以邪怪小巧闻名的。
王羲之的行书
点击 图看
杨再春 临 王羲之《兰亭序》
点击 图看
杨再春 临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张旭的草书
点击 图看
杨再春临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中三首》
所有这些,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这是书法应延续的传统,也是书法家应肩负的时代使命:正确认识书法艺术、深研书法传统,认真学习先贤治学之道,临其经典、悟其精神。
常有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问:“杨老师啊,可以不临碑帖么?我觉得自己写得开心挺好的呀?”杨再春总会这样回答:”自己率性地写一些,感觉很知足,可自娱自乐,这个没问题。但如希望让不同的观者都获得艺术美感,作品就要建立在有“审美共性”的基础上。临碑帖,正因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经典范本,经受了时间考验,符合大众的“审美共性”。
等慈寺碑
张猛龙碑
阴符经
自书告身帖
点击 图看
看杨再春临习作品
大书家王铎也曾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可见不单是书法,各种艺术形式,包括诗文、音律皆需有“法”。“法”,是有法则、法度的意思。这些规律是千百年中国文人在这个艺术形式上不断经验积累得来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坐享其成”“拿来主义”呢?
石门颂
好大王碑
赤壁赋
点击 图看
看杨再春临习作品
在掌握传统法度和美学意蕴的基础上,要着力提升书法作品的“精气神”,不媚俗、不取巧。而“精气神”,源自书家对生活的感悟,正如清代石涛所言“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由此实现形式与内容、意境与意蕴相统一,成就书法艺术内在精神品格。
杨再春说:“多年来,临碑帖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为我创作获取了极为丰富的创造美的素材和手法。‘入帖出帖’好似和先贤对话,悟其思想,体其笔意。在一个法度里,带着些许拘谨去充分体悟大师们的精髓,真正做到忘我。这时你才能摒弃自己写字的习惯与局限、臆想与随性,而“入”到一个比自己更“高级”的境界,这也是“取法乎上”的意义所在。“
“躯体之美”陆机《平复帖》局部 杨再春临
当你对某个法帖烂熟于心之后,慢慢便会得到其“神韵”,而不仅仅是其“形态”。这就是为何很多著名的临本被后人评述为“神似”,而不仅仅是“很像”。那是指临帖之人已开始“出”帖,保留了原本的“神”而不仅仅是模仿的“形”。
杨再春还说道:”只有通过这个‘入’到‘出’的过程,才真正掌握了那些可以为创作提供‘弹药’的美的素材。自然而娴熟的把各种‘弹药’为己所用,既是为观者提供真正美的享受,也是自己内心获得愉悦感的过程。此时的各种碑帖,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经典,而成为了你创作的血液。”
点击 图看
杨再春临 陆机《平复帖》
“入帖出帖”过程看似艰辛,但坚持多年后,会发现临帖并不仅仅是限制被动的过程,随着深入到一本法帖后,它对你的滋养是甘之如饴的,你的自由感会和你的熟练度一并产生。每每在需要创作大型作品时,杨再春都会再次把临习过百遍的碑帖拿出来再临几遍,每一通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再次思考体会、积蓄力量的重温。“守正创新”的杨再春,在七十六岁,仍有着丰富的创作灵感,旺盛的创作力,正是因为他的书法创作始终植根于中国书法这块沃土。
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 曾这样评价:
杨再春的书法坚持“中和”“中正”的中国美学原则,坚守“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规律,从不追求生、涩、怪、癖的所谓个性,反对一味学西方现代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鼓努为力”,更规避现代后现代派的怪诞书法,而坚守中华民族书法的正脉。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