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杨再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杨再春书法的“正大气象”——看到这些作品我们才终于明白

2019-11-26 14:46:33 来源:杨再春工作室作者:
A-A+

  11月3日,人民日报在“学习强国”中发表一篇名为“书法应有正大气象,不媚俗、不取巧”的文章,众多网友点赞,这当中也包括杨再春先生本人。

K5NDShfzQitVOirUuVsOF2kiseqEODMGTynazQBm.jpg

  文章中说:书法是精神的外化,品位有高下。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让书法彰显正大气象,体现时代精神,已经成为当下书法界的共识。

  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杨再春在多年对于书法的探究中,始终以“守正创新”作为自己的准则。

今天就让我们欣赏杨再春临习书写过的“中正”作品

柳公权所谓的“心正则笔正”

Tt082W5nYWCRqKpH96HSdSMPuQBW7gKLWkTbB80R.jpg

点击 图看

杨再春 临 柳公权《神策军碑》

  黄庭坚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8s5wmIH7wggefFslIZuzCtkcLrfkcRzF3pVsK4tn.jpg

点击 图看

杨再春 临 黄庭坚《诸上座帖》

ZwPIzSD3NBbaqwvekx1WbPeLKkOOr9Wtqyltf9L5.jpg

点击 图看

杨再春 临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

  这些都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舞文弄墨之趣,更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

颜真卿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承载了书家的情感与气节

BDHeVSLbEHN3iK2uDQF13HOH1gYYW0133Fo9WhnH.jpg

点击 图看

杨再春 临 颜真卿《祭侄文稿》

  正大气象的生成,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承载体,中国书法不只是技术,而是文化。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大家是以邪怪小巧闻名的。

王羲之的行书

fcTHsut07qV5owrRyg1LDrcXRjOoZmo67GHVBpXc.jpg

点击 图看

杨再春 临 王羲之《兰亭序》

llbipB6RZ4i9bwmWjCi6IgDSTe5lK0sJSLByI21Q.jpg

点击 图看

杨再春 临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张旭的草书

v3puXQq5ZIhlfoMqEjaf2U5w0KCNNKUpnO8cbMFz.jpg

点击 图看

杨再春临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中三首》

  所有这些,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这是书法应延续的传统,也是书法家应肩负的时代使命:正确认识书法艺术、深研书法传统,认真学习先贤治学之道,临其经典、悟其精神。

  常有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问:“杨老师啊,可以不临碑帖么?我觉得自己写得开心挺好的呀?”杨再春总会这样回答:”自己率性地写一些,感觉很知足,可自娱自乐,这个没问题。但如希望让不同的观者都获得艺术美感,作品就要建立在有“审美共性”的基础上。临碑帖,正因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经典范本,经受了时间考验,符合大众的“审美共性”。

pFuBzlId7wu3TfSlbhIe5yKXkaxvx08uTtIifV3u.jpg

等慈寺碑

K5XdybbqThepOsKBaVcVSHIH3Q0A3JFk4ttKzvza.jpg

张猛龙碑

Layn9GUVVIuYmW2zv53dD9b1ij12DslbXBmpBlqv.jpg

阴符经

wGAc8X21weeawL02GA3taGTcZ5cAHb6SulJ5p5iL.jpg

自书告身帖

点击 图看

看杨再春临习作品

  大书家王铎也曾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可见不单是书法,各种艺术形式,包括诗文、音律皆需有“法”。“法”,是有法则、法度的意思。这些规律是千百年中国文人在这个艺术形式上不断经验积累得来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坐享其成”“拿来主义”呢?

azvi0gWmHQEetH0Aso8c4X9Kv4dTeV3FCPi8cFVy.jpg

石门颂

9LeKvwrUnL4rsrAk1qly53PEj9t45yUNuYeCHjdf.jpg

好大王碑

tMh19ZtztO7QE2txkNu1NsKUN8OWdBNUis8fI9oA.jpg

赤壁赋

点击 图看

看杨再春临习作品

  在掌握传统法度和美学意蕴的基础上,要着力提升书法作品的“精气神”,不媚俗、不取巧。而“精气神”,源自书家对生活的感悟,正如清代石涛所言“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由此实现形式与内容、意境与意蕴相统一,成就书法艺术内在精神品格。

  杨再春说:“多年来,临碑帖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为我创作获取了极为丰富的创造美的素材和手法。‘入帖出帖’好似和先贤对话,悟其思想,体其笔意。在一个法度里,带着些许拘谨去充分体悟大师们的精髓,真正做到忘我。这时你才能摒弃自己写字的习惯与局限、臆想与随性,而“入”到一个比自己更“高级”的境界,这也是“取法乎上”的意义所在。“

STdMlO8ZG1mXY4zKvxz0kYBdP1yjs0rtgkB70QHn.jpg

“躯体之美”陆机《平复帖》局部 杨再春临

  当你对某个法帖烂熟于心之后,慢慢便会得到其“神韵”,而不仅仅是其“形态”。这就是为何很多著名的临本被后人评述为“神似”,而不仅仅是“很像”。那是指临帖之人已开始“出”帖,保留了原本的“神”而不仅仅是模仿的“形”。

  杨再春还说道:”只有通过这个‘入’到‘出’的过程,才真正掌握了那些可以为创作提供‘弹药’的美的素材。自然而娴熟的把各种‘弹药’为己所用,既是为观者提供真正美的享受,也是自己内心获得愉悦感的过程。此时的各种碑帖,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经典,而成为了你创作的血液。”

4ydxihniKO5wCtzo9ZVPPPFcpU4hZX3Vv8GO0xSS.jpg

点击 图看

杨再春临 陆机《平复帖》

  “入帖出帖”过程看似艰辛,但坚持多年后,会发现临帖并不仅仅是限制被动的过程,随着深入到一本法帖后,它对你的滋养是甘之如饴的,你的自由感会和你的熟练度一并产生。每每在需要创作大型作品时,杨再春都会再次把临习过百遍的碑帖拿出来再临几遍,每一通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再次思考体会、积蓄力量的重温。“守正创新”的杨再春,在七十六岁,仍有着丰富的创作灵感,旺盛的创作力,正是因为他的书法创作始终植根于中国书法这块沃土。

  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 曾这样评价:

  杨再春的书法坚持“中和”“中正”的中国美学原则,坚守“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规律,从不追求生、涩、怪、癖的所谓个性,反对一味学西方现代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鼓努为力”,更规避现代后现代派的怪诞书法,而坚守中华民族书法的正脉。

dcpewuTIRLT3HVn2wEDp2mNzBPdeVokhBujEWU0z.jpg

RYPQYZTL2EJtaMSGP71Gy9tSjxHRZwrFBCuYYLRO.jpg

nfTrJGUpIE3RTM7krrnbCUaj0Rphfl86Qic4C2Vu.jpg

No6H13b12L2Jtr8jErmagGHctbkbjMvG3FkK3dw9.jpg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杨再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