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杨再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杨再春:领略书法中的时代脉搏

2014-08-28 18:02:16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罗曦
A-A+

  初访杨再春,谈及自身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时,他沉思许久方给出十二字箴言“当随当代,自成风格,雅俗共赏。”认为只有扣紧时代的脉搏,保持自己的风格,细心揣摩,才能使作品做到雅俗共赏。后经过进一步交谈,发现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就像他的书法一样,时尚、独特,令人触目难忘。

  十年磨一剑

  天才出于勤奋,杨再春在书法上的成功不是偶然。1949年,杨再春刚满6岁,这个年纪的孩子,还都处在“天上到处都是脚板印,一玩玩到黑摸门”的时候,他却已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习书法。谈及少年时书法之路,杨再春充满回忆地说:“6岁那年,我便开始临摹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此后数年,一直到中学时期,《多宝塔》碑都没有离过身。”

  杨再春16岁那年,有幸拜在郑诵先、黄高汉先生门下,继续学习书法。成功多歧路,当郑诵先看到他的书法后,告知他学习书法的方式是错误,这委实使他受到较大的打击。直到现在,他还记忆犹新“当时老师说我学习书法的方式,完全的本末倒置了。学习书法应该先从汉魏石刻入手,而不是跳过汉魏,从书法盛世唐代碑帖开始。”

  杨再春受到如此打击,并没有因此沮丧,而是主动求变,向老师虚心请教,主攻汉隶、魏碑达十年之久,而后专攻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间习黄庭坚、米芾书法。

  漫漫书法路,寂寞随行,如果耐不住寂寞,就不能成就好书法。杨再春对此深有体会。早年的一个冬夜,他曾到黄高汉老师家中学习,发现老师正在昏黄的灯光下伏案疾书。老师看他进来,便停下笔问:“外面很冷吗?”杨再春答:“零下十几度,寒风吹得格外冷。您在屋里写书,也不暖和吧。”老师笑了笑,对他说道:“屋内不暖和,但有书可写,整颗心都是滚烫的呢。”停了一下,老师告诫他说:“我写了一辈子字,临了一辈子帖,心里仍觉得不足,你们年轻人可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因偶有所成,就搁置笔端啊!”

  杨再春在两位老师的影响下,越发地勤奋,他为追求书法的极致境界,开始不分昼夜地临摹先辈优秀书法作品。即便如今他已是家喻户晓的书法大家,仍然坚持每日临帖,真可谓十年磨一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书法讲学育国人

  1976年底与刘炳森、范曾、苏士澍等共同创建“北京书学研究会”,1980年至1981年又于“北京书学研究会”基础上共同草创“中国书法家协会”,为国家书法教育、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杨再春书法讲座在中央一、二套频道同步播出,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了广为人知的书法名家。直到现在,他乘车出行都常被人认出,并向他请教如何学习书法。

  提及那段星光灿烂的日子,杨再春十分激动,但他却不是这当时的名声,而是为自己起到的责任。在他看来,什么“书法大家”之类的称号都是虚名,通过电视讲座,向全民普及书法知识,才是他最欣慰。他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源流,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没有书法,就没有今天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他在每次开设讲座之前,都备足了功课,只为能让国人学习到优秀的书法知识,使华夏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杨再春为了普及书法知识,应邀到北大、清华课堂讲授书法,使许许多多莘莘学子受益良多。此外,他为了以防大众误入书法学习误区,每到一处讲学,都会对人说:“大家学习书法,千万不要重蹈我的错误,不能刚开始就临唐代大家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一定要从书法的源流开始学习,先学习书法的基本功,从最简单的隶书入手,慢慢向唐代碑帖过渡,这样才能写出一手好字。”谈到此处时,他还笑着对我说:“你要是有兴趣学习书法,我可以做你的引路人,从基本学起,时间以半年为限,保证你学得一手好字。”

  从杨再春的言谈中,我感受到他对书法教育的炽热情感,或许正是有着这么一群技法高超、有责任心的书法大家的引领,才有了今天书法界百花齐鸣的盛况吧。

  “墨人”书法的独特风格

  杨再春,字墨人。说起他的字号,还有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他少年时代不仅书法出众,在体育运动上也有所长,1959年,15岁的他考上了北京体育大学,开始更加专业的体育训练,也因这频繁的训练,使得他皮肤偏于黝黑,再加上他时常纵情水墨之中,便有了“墨人”的字号。

  杨再春的书法风格在水墨香中不断沉淀,慢慢的培养出自己的风格。他的书法风格,既有着魏晋南北朝神韵,又有着明清时代的雅趣与朴拙。提及此点,他向我解惑道:“‘集百家之长,培一方沃土’,我对苏轼、黄庭坚、米芾、颜真卿等先辈的书法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临摹他们,但不做他们的第二世,而是在汪洋的书法艺术中,寻找到自我的特点,付诸笔尖,从而在书法艺术中留下独特的一笔。”

  有些评论家认为,杨再春的书法飘逸洒脱,豪放险绝,具有磅礴的大家风范;也有的评论家认为杨再春的书法沉着稳健,姿态各异、随意抛洒,颇具‘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对于评论家们的不同的点评、称赞,杨再春一笑置之,他觉得对某人风格的裁定,那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故,不必抽丝剥茧般寻根问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禅学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等三大境界,书法也有境界之分,杨再春告诉我说:“书法可分为两大境界,第一为入帖,第二为出帖。比如临摹《兰亭集序》,临摹千百遍后,其中每个字的一撇一捺都已印在脑海,拿笔即可信手拈来,这一阶段为入帖;临摹王羲之作品千遍,也不可能成为王羲之二世,需要从先辈书法中走脱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此为出帖。”谈到他达到了哪一阶段,他谦虚地说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艺术家可贵的谦虚品格尽显无余。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无论哪个领域,都必须两者兼备,才能最终走向成功。书法艺术的培养亦是如此。杨再春家中藏书多达10000余册,堪称小型的图书馆,几乎每一本书中都能找到他的一些批注和书签字条。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想要学好书法,必须读破万卷书,丰富自我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书法更具文化底蕴。”

  在杨再春的生活中,他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行过万里路。采访中,他自豪地说:“我曾花了45天时间,走遍了中国的边境线;耗费26天,踏过了中国的海岸线,并曾驾车四入新疆,二进西藏,异域风情,大漠飞沙,温婉江南,皆曾近距离触摸。”令人艳羡的旅程,是一本厚厚的生活之书,丰富了杨再春的生活经历,从而反哺到他的书法创作中,使他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杨再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