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杨再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墨人”杨再春

2011-04-19 17:16:14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杨再春回忆说,他真正自觉地练习书法是来到了北京体育大学之后。一次在火车上,戴着北京体育大学校徽的杨再春,和戴着北京大学校徽、清华大学校徽的同学聊天,有人说:”你们搞体育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也就只能在运动场上比划比划了。”血气方刚的杨再春听后暗自发誓:“我一定要在文化上掌握一技之长,和你们北大、清华的学生比划比划,而且还要到你们的讲台上比划。”

  在北京体育大学上学期间,他上课为运动,下课练书法,一动一静构成了他学校生活的全部内容,也影响了他文武动静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

  而此时,杨再春学习书法开始摆脱盲目性了。他深知要学艺得先拜师。杨再春求拜书法家郑诵先、黄高汉两位大师为他指点迷津。郑诵先著有《中国书法源流浅说》等书,工于章草;黄高汉工于隶书和魏碑,两位大师要他从汉魏刻石入手,临摹各种碑和帖。此后。杨再春主攻汉隶、魏碑多种版本达十年之久,后又专攻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间习黄庭坚、米芾书法。书法是个寂寞的事业,耐不住寂寞就不会有好书法。杨再春对此身有体会。二十多年前,杨再春去黄高汉家,已经是华灯初放的时分,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古旧字帖占了三分之二,在一盏昏暗的小灯下,黄高汉正在抚案临习第九十三通何子贞书《石门颂》。看见杨再春进来,黄高汉停下笔说:”外边很冷吧?”杨再春躬身道:“很冷,零下十几度。您屋里只有一个小火炉,也不暖和。”黄高汉沉默了一会说:“屋里不暖和,可心里烫着呢。临些字消磨时光。”停了一下,黄高汉接着说:“写了一辈子字,临了一辈子帖,我心里还是不踏实,你们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啊。”

  “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这是黄高汉对杨再春的临终箴言。郑诵先也曾对杨再春说:“要想笔下生花,除非临遍百家”。

  杨再春谨记师傅的教诲,在“**”后期,他失去正式工作的三年间,单《三稀堂法帖》就临习了三边。如今已咸书法大家的杨再春,依旧每日临帖。

  “三希堂”是乾隆皇帝收藏古代名家法帖,临习书法的书房。杨再春也有自己的书房“省我庐”,在“省我庐”里他一日三省吾身,须臾不离书法。

  “墨人”墨香似兰馨

  杨再春,表字墨人。这个文雅而别具深意的表字,注定了杨再春大半生与墨有缘,注定了他的艺术生命是在墨与纸的黑白之间练就。由于他长得魁梧、肤色黝黑,每天又几乎被如烟如缕的墨香所缠绕,因此,不少朋友称他是“墨人”。久而久之,“墨人”这个表字也就成了他的笔名。

  杨再春虽然临遍百家,而其书法风格,并没有在“花开百朵、各表几枝”上留下痕迹。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他忽视了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而恰恰相反,正是在既源远流长又一脉相承的华夏书法的意境中,他集撷百朵花,独酿一家蜜。他的书法追求魏晋南北朝的神韵、力刻隋唐的法度、偏爱两宋金元的意态和明清的雅趣与朴拙。他尤其对宋朝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等人的书法抱有浓厚的兴趣。不是单纯地被他们的字体的风格所吸引,而更多的是借助千年前先人们的情感,滋润今日的创作源泉,通过他们书法的风格,去寻找时代背景和意境。

  他经常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去访古,去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探真迹。正是在探索与发现的轮回之中,他的书法个性得到了张扬。每每创作,他把思绪、情感化为书法艺术那纵放自如,浓淡相间、清润得体的线条,在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中表达了他的心灵艺术。

  有书法评论家认为,杨再春的书法飘逸洒脱,豪放险绝,足具笔走龙蛇,神采飞扬的磅礴之大家气派。如果说启功、欧阳中石、刘炳森、沈鹏等大家代表了上一代最优秀的书法成就,那么,完全可以说杨再春、张有清、谷溪、田英章等是同代人中最杰出的书法家。

  杨再春最擅长的是行书和草书。著名书法理论家孙龙文说过,”无点之书,不能称之为草书。”杨再春作点,沉着稳健,姿态各异,随意抛洒,得”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草书的另一特点是结体章阵得法,通篇气贯充实,使全篇首尾相照,浑然一体,妙趣横生,呈现一派行云流水、自然飘动的神采。这种风格,在其大型作品****《沁园春•雪》中可以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杨再春笔涉众家,博采众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千篇一律不成书,我书我法,五大体皆习之”。杨再春不仅能写逶迤秀锐的小篆、古朴苍劲的隶书、工整的楷书、隽永的行草,尤为令人惊叹的是,他能巧运五色逼真地临摹历代书法大家的笔体。2001年春,杨再春将自己的代表作结集出版。启功先生亲笔题笺,刘炳森先生题字曰”似兰斯馨,如松之盛”。这本集子集结了杨再春各种体例的作品,与古色古香的装帧和版式相映咸趣。翻开集子,有如看到甲骨、看到竹简、看到金石铭、看到玉帛、看到碑帖、看到春联、看到条幅、看到手卷、看到折扇、看到屏风、看到灯谜。总之,似乎几千年的书法艺术尽入一册之中。集子里一幅幅作品虽是书法艺术却如图画一样至美,字体无声却把作者的心声铮铮作响地表现了出来,不是音乐却流淌着音乐的和谐与灵动。

  出书教书兼掠影

  看杨再春挥毫泼墨应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一般人少用的长锋羊毫在他的手中,就像优秀的体操运动员在表演。他展纸提笔凝思片刻,笔走龙蛇,流畅自如,一气呵成,提捺得心应手,转折娴熟自如,让人觉得如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仗剑跃出了纸面,精神气韵洋溢在字里行间。

  多年来,杨再春曾成功地在北京、唐山、太原、连云港、青岛、辽源、香港、台湾等地,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举办过个人书法展览。

  也许,杨再春对于当代中国书法的最人贡献尚不在其书法艺术,而在其书法理论和书法教育。这两方面的成就,当代书法家中,鲜有出其右者。

  杨再春著作等身,重要的专著有35部之多。杨再春的《行草章法》,详细解析了行草书的构图原理,多次出版,行销100多万册。250万字的《中国书法工具手册》,给中国书坛以全新的影口向,几乎成了书法家的必备书目。《草书笔法与符号》、《行书笔法兰亭序帖》、《行草书创作百图》等都对草书、行书的书写规范化、以及笔法与构图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

  在中央电视台,杨再春曾主持了4年时间的“中国技法”讲座,在”夕阳红”节目中为老年人讲授书法,在“张悦学隶书”节目中主持隶书讲座。他经常到全国各地主办书法讲座,还应邀到新加坡、瑞士、日本等国家讲学。

  杨再春教人书法,首先教人破除对书法的迷信感,壮人胆色。杨再春说,古人将书法讲得玄乎其玄,光笔法就有几万字,其实哪有那么多,只有四种笔法而已。古人讲”八面出锋”,其实毛笔是圆锥体,哪有什么面。书法之道,七分在结构,三分在笔法。

  书法界有一种说法,叫做“硬庞软杨”。也就是在硬笔书法的普及上庞中华是翘首,在软笔书法的普及上杨再春执牛耳。作为书法教育家,二人不分伯仲。

  近年来,杨再春涉入摄影领域,入道虽晚而悟道却深,数量不多而成绩颇丰。

  两年前,杨再春的一个月历式小集子出版后,人们发现其中的诗文、摄影、书法大都是他的创作,摄影作品配着诗文,诗文在书法的载体中加以表现,三者间巧妙地融合——体后,将他的才气、修养、阅历印证纸上。就思想性而言,集子中大量的内容将当代人的视线与历史文化积淀中的内涵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正是透过这个小册子,细心的读者索骥到了杨再春艺术背后的功夫,发现了他对中国多元化文化的广泛思考和今后书法艺术发展脉络的探索。

  杨再春曾应邀为一家摄影杂志撰写过一篇题为《影外功琐谈》的文章。他谈到古典诗词、中国书画、音乐对摄影的影响,在摄影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杨再春已届退休之年。他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早有打算,他的书法创作会永不辍笔,他希望在书法理论上能有新的突破,他想继续扛起摄影机,将好山好水尽入镜头。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杨再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